云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來源:香格里拉網 作者: 發布時間:2016-05-23 15:49:46

?

第八篇 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

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定不移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充分發揮各民族在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中的主體作用,切實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民族工作,把發展作為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堅持建設小康同步、公共服務同質、法治保障同權、民族團結同心、社會和諧同創,以團結促進進步,以進步筑牢團結紐帶,促進全省民族和諧、共同富裕。

第三十二章?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廣泛開展民族團結和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各族干部群眾倍加珍惜團結、自覺維護團結、不斷加強團結。

一、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以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為主題,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公民教育和世情、國情、省情教育,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大力宣傳各民族利益的共同性、一致性,充分激發各族群眾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覺把熱愛本民族與熱愛中華民族結合起來,把熱愛家鄉與熱愛祖國結合起來,使“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思想觀念深入人心,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切實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思想深處形成和固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為引領的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二、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營造尊重少數民族文化、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的社會氛圍,大力倡導各民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民族文化發展觀,扶持民族文學、藝術、歌舞、影視、戲劇和新媒體的創作傳播,加大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出版物的開發、編寫和出版支持力度,鼓勵高校和職校開設民族文化藝術類學科,使各民族文化繁榮發展的過程成為各民族相知、相親、相惜和相互尊重、相互借鑒、相互包容的過程,成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潤滑劑、催化劑、粘合劑。倡導和支持各地開展民族團結月、團結周、團結日等活動,利用重要紀念日、民族傳統節日等開展富有特色的群眾性活動。推動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搭上“親情鏈”、架起“連心橋”,促進各民族群眾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共居、共學、共事、共樂,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

第三十三章?推動民族地區加快發展

把民族地區發展融入全省發展大局中,不斷增強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努力使民族地區經濟增長速度和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幅度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確保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優先解決基礎設施瓶頸制約

把加大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著力點和增長點,力爭民族自治地方、邊境縣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確保到2020年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達到全省總體水平。大力推進民族地區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基本農田地、農村基礎設施、農村危房改造、地震安居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城鎮基礎設施等建設,優先安排與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中小型公益性項目,補短板,上臺階。加大民族地區重大項目前期經費投入,統籌和幫助民族地區建好項目儲備庫,確保在建一批、儲備一批、論證一批。省級在民族地區安排的農村公路、飲水安全、流域治理、林業重點工程等公益性建設項目,取消民族地區縣級及以下配套資金。

二、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支持民族地區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建立和完善扶持特色經濟發展的資金平臺和機制。重點扶持一批具有比較優勢、門檻低、產業鏈長、附加值高、能夠帶動各族群眾就業和增收致富的特色產業發展。發展壯大民族地區旅游產業,促進旅游與城鎮、文化、產業、生態、鄉村建設和沿邊開放“六位一體”融合發展,實現轉型升級。充分挖掘民族民間醫藥資源,培育壯大民族醫藥產業,積極發展中藥、生物醫藥、康復醫療、生命健康服務等產業。加快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支持綠色和有機品牌打造。大力支持民族地區農村物流快遞和電子商務發展。鼓勵工商企業到民族地區開發優勢資源,做大種養基地和民族傳統手工業,做強龍頭企業。實施民貿民品“十強百企”工程。

三、改善提升各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以整村、整鄉、整縣、整州推進和整族幫扶為平臺,系統連片地改善到鄉到村到戶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推動水、電、路、氣、房、環境整治“六到戶”。全面實現飲水安全、電力供應全覆蓋。實現建制村通硬化路,30戶以上自然村通路。實現30戶以上自然村通郵、通信息網絡及信號全覆蓋。推動醫療衛生、創業就業、社會保障、住房保障、殘疾人服務等公共資源優先向民族地區配置,不斷提高民族地區新農合、新農保以及衛生、醫療、住房水平。鼓勵各類企業吸納當地少數民族員工,民族地區發展二、三產業,開發項目、建設重點工程,都要注重增加當地群眾就業、促進當地群眾增收。妥善解決歷史遺留的自發搬遷、跨國婚姻等特殊群體戶籍和社會保障問題。實行邊境沿線建制村群眾守土固邊專項補助。加大對民族自治州、民族自治縣、民族鄉和直過民族的扶持力度,重點加快395個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建制村的脫貧發展步伐,對1179個佤族、拉祜族、傈僳族等直過民族聚居村進行重點幫扶,對少數民族聚居的貧困村貧困鄉實施整村整鄉推進,實現人口較少民族、直過民族和整體貧困程度較深的少數民族群體整族脫貧,讓各族群眾都有獲得感。

四、振興民族教育

促進民族教育跨越發展,加快推進民族地區普及學前教育的步伐,支持民族貧困地區鄉村建設幼兒園或者在小學內增設學前班。在國家通用語言薄弱地區建設雙語幼兒園,加大邊疆民族貧困地區中小學扶持力度,擴大省和州、市優質高中民族班招生規模,提高民族學校、民族班生均公用經費和貧困學生生活補助標準。支持迪慶、怒江率先實施14年免費教育。堅持和完善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高考加分錄取政策,建立健全省內高校對口幫扶民族地區的長效機制,鼓勵省內高校每年招收一批掌握民族語言的少數民族學生。加強民族特色重點學科和專業建設,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基地建設。在民族地區逐步實現初高中畢業未能升學的學生職業技術教育全覆蓋全免費。建立健全雙語教師培養培訓機制,支持省級雙語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建設,積極穩妥推進雙語教育。

五、加強少數民族人才培養

重點加強少數民族專業技術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領軍人才的培養。加快對少數民族領軍人才的培養力度。邊境民族貧困地區招錄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聘工作人員時,可專設崗位招錄少數民族公務員和工作人員,艱苦邊遠地區還可采取合理確定開考比例、單獨劃定筆試最低合格分數線等方式招錄和招聘。法院、檢察院等部門可采取定向培養方式招錄掌握少數民族語言的工作人員。加大基層少數民族干部、村官培訓和省、州市、縣之間優秀干部的交流任職掛職鍛煉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提升少數民族群眾勞動和生活技能,改進生產生活方式,幫助少數民族群眾適應和融入現代社會。

第三十四章?弘揚和傳承優秀民族文化

圍繞民族文化強省建設,建立健全優秀民族民間文化弘揚和保護傳承體系,豐富和發展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促進民族文化繁榮發展。

一、保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堅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民族文化觀,強化云南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合理利用。開展全省文化資源調查,加強對傳統文化、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的研究、挖掘和闡述。實施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搶救保護工程,建設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數據庫。加強文化保護地方性立法。建立重點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古籍合理保護開發機制。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保護、資助、激勵機制。加強民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和優秀民族文化傳承基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基地、展示中心、傳習館(所)的建設和管理。加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翻譯出版工作。振興傳統工藝。實施地名文明遺產保護計劃。加強農耕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建設一批帶動作用明顯的農耕文化示范區。

二、擴大云南民族文化影響力

充分挖掘云南傳統民族文化的獨特價值和鮮明特色,積極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有利于民族文化發展的良性機制。汲取云南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思想精髓,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對其內涵加以補充、擴展、完善,激活其生命力,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把傳承弘揚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融入新型城鎮化、新農村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美麗宜居鄉村。加強面向南亞東南亞人文交流中心和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創新對外傳播、文化交流、文化貿易方式,講好民族故事,傳播云南聲音。

第三十五章?建立健全維護民族團結的長效機制

依法維護民族團結、依法促進民族地區發展、依法保障各民族平等權益,全面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作、社會共建的民族工作格局。

一、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

以全面脫貧率先建成小康社會和以民族團結、宗教和順實現跨越式發展為重點,繼續實施“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范創建工程”三年行動計劃。以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社會化、大眾化、實體化為重點,在農村普遍推廣民族團結公約,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示范鄉(鎮);在城市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社區,推進少數民族聚居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在宗教活動場所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在民族宗教工作“熱點”“難點”地區開展跨區域的示范創建活動,在邊疆民族地區用民族語言文字開展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規和適用技術的宣傳普及,推進創建活動全覆蓋。

二、推進宗教關系和順

推進民族宗教立法工作,提高宗教部門依法行政能力,進一步修訂完善民族宗教事務管理的地方性法規。依法妥善處理涉及宗教因素的問題,防止宗教因素影響民族團結,防止民族因素影響宗教和順。推進支持宗教信息平臺建設,建立健全涉及宗教因素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機制、屬地管理受理接訪和化解糾紛聯動機制、領導干部與少數民族和宗教界代表人士聯系機制,把問題解決在基層、處理在萌芽狀態。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邊疆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和文化繁榮中的積極作用。支持標志性、文物性宗教場所修繕和本土化建設,保障信教群眾正常宗教生活需求。

三、創新民族工作機制

堅持和完善民族團結目標管理責任制,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化協調處理民族關系工作機制。推動民族地區基層組織和政權建設,大力推廣強基惠農“合作股份”、扶貧開發與基層黨建整鄉“雙推進”“軍地共建”“警地共建”“網格化”管理,提高民族地區基層組織服務群眾的能力。加強少數民族干部培養和使用,民族自治州、自治縣要提高少數民族干部使用比例,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市、縣市區、鄉鎮(街道)黨政領導班子中要各配備1名以上少數民族干部,省直機關、事業單位和群團組織的領導班子中至少配備1名少數民族干部。

四、加大城市和散居民族扶持

在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城市,建立健全少數民族務工、經商、就學、就醫、就業、技能培訓和社會保障等服務體系,幫助少數民族群眾更好地融入城市和創業發展。完善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協調合作、社會服務、法律援助等機制,加快構建流出地和流入地信息互通、工作銜接、共同負責以及以流入地為主的工作格局。加大對散居民族地區民族鄉、少數民族散居村的扶持力度,努力使民族鄉、少數民族散居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總體達到所在縣、市、區平均水平。

專欄24?加快民族地區發展重大工程和行動計劃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程。建好云南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資源庫和世居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庫,定期舉辦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文藝匯演和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傳媒譯制中心。

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工程。對全省8個人口較少民族聚居的395個行政村,以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公共服務提升、安居房及美麗家園建設、產業發展、素質提升為重點,鞏固和提升人口較少民族群眾生產生活水平,實現與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會。

民族文化“雙百”工程。打造100個全國知名的帶動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民族文化精品,推出100名全國知名的民族民間文化傳承新帶頭人。

名人故舊居保護工程。調查全省名人故舊居情況,按照分類保護的原則,加強對名人故舊居的搶救、保護和科學合理利用。

面向南亞東南亞文化輻射設施工程。建設一批邊境口岸國門文化交流中心、邊民互市點(邊境通道)國門文化友誼廣場、邊境較大自然村國門文化交流設施。建設東南亞南亞考古研究基地。

中國數字電視地面傳輸工程。借鑒在老撾、柬埔寨成功推廣中國數字電視地面傳輸工程(簡稱DTMB)的成功經驗,爭取在緬甸、孟加拉國、尼泊爾、印度等南亞東南亞國家繼續推廣實施該項目。

對外翻譯工程。整合省內現有的1個翻譯行業協會、20多個翻譯公司以及各類翻譯社團的力量,組建南亞東南亞翻譯中心,為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網絡媒體、移動客戶端等提供商服務,推動中國話語、中國聲音在南亞東南亞國家的本土化傳播。

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程。爭取國家支持,支持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設施建設項目,建設江川李家山、晉寧石寨山、澄江金蓮山、龍陵松山戰役遺址、大理太和城遺址等遺址公園。

民族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工程。在全省選擇建設300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30個少數民族特色鄉鎮,實現民族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少數民族文字出版項目。爭取國家資金支持,配備民族文字數字出版軟硬件等設施設備,建設少數民族文字出版基地或中心,出版云南各少數民族急需的民文版圖書及反映各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圖書。

“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范創建三年行動計劃。創建10個示范縣市、100個示范鄉鎮、1000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社區)和10000戶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戶,打造一批民居有特色、產業強、環境好、民富村美人和諧的示范典型,抓點帶面推動示范區建設。

和諧寺觀教堂創建。安排省級和諧寺觀教堂創建補助經費、宗教教職人員和代表人士培訓補助經費,每年考核驗收并命名100個和諧寺觀教堂。建設中國巴利語系高級佛學院。

民族地區基層組織和政權建設。完善民族地區縣、鄉、村三級政務(為民)服務平臺建設,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專欄25“三屏兩帶一區多點”生態安全格局

青藏高原東南緣生態屏障。地處我省的西北部,是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三江水源涵養的重要區域,是滇金絲猴等重要物種的棲息地。屬國家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有7個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

哀牢山-無量山生態屏障。區域內分布有水青樹、景東翅子樹、大王杜鵑、云南榧樹及黑冠長臂猿、蜂猴、綠孔雀等許多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珍稀動植物。屬國家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有2個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

南部邊境生態屏障。本區域與緬甸、老撾和越南3國接壤,是亞洲象、綠孔雀、望天樹等重要保護物種的分布地,是亞洲象、亞洲野牛、印支虎及其國外棲息地的主要通道。屬國家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有5個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

滇東-滇東南喀斯特地帶。地處我省東南部與貴州、廣西接壤的喀斯特地帶,有豐富的碳酸鹽巖。屬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有6個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

干熱河谷地帶。包括金沙江、怒江、瀾滄江、元江(紅河)等江河及其支流的干熱(干熱、干暖)河谷。區域內光熱資源豐富,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帶。有11個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

高原湖泊區。全省湖泊眾多,面積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44個,滇池、陽宗海、撫仙湖、星云湖、杞麓湖、異龍湖、洱海、程海、瀘沽湖是我省著名的九大高原湖泊。屬國家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有2個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

其他點塊狀分布的重要生態功能區域。包括轎子山、蒼山洱海、高黎貢山、白馬雪山等20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銅壁關、珠江源、帽天山等38個省級自然保護區,獅子山、蝴蝶泉、石寶山等58個州市級自然保護區,彩色沙林、磨盤山等43個縣級自然保護區;麗江古城、“三江并流”自然景觀、石林、澄江化石遺址、紅河哈尼梯田等5個世界遺產地;拉市海、納帕海、大山包、碧塔海等國際重要濕地,普者黑、洱源西湖等7個國家濕地公園,以及國家級和省級重要濕地;松華壩水庫、東風水庫等49個城市飲用水源保護區;大理、西雙版納、騰沖火山熱海等12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昆明陽宗海、通海秀山等54個省級風景名勝區;金殿、巍寶山等27個國家級,小黑江、大圍山等14個省級森林公園;石林巖溶峰林1個世界級地質公園,祿豐恐龍、大理蒼山等9個國家級地質公園;撫仙湖特有魚類、怒江中上游特有魚類等14個國家級,漾弓江流域小裂腹魚、南滾河特有魚類等2個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官渡區、嵩明縣、尋甸縣、沾益區、會澤縣等5個省級牛欄江流域上游保護區水源保護核心區等。屬禁止開發區域,是國家和云南生物多樣性寶庫的主要載體。

第九篇?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

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保護優先,以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為抓手,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天更藍地更綠水更凈空氣更清新的美麗云南。

第三十六章 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

發揮主體功能區作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基礎制度的作用,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構建科學合理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

一、推動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

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推動各地依據主體功能定位發展。重點開發區適度擴大區域中心城市規模,發展壯大與中心城市具有緊密聯系的中小城市,在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促進人口、產業和經濟聚集,建成全省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核心區。農產品主產區以增強農產品生產和供給能力為主要發展方向。重點生態功能區以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生物多樣性保護為重點。禁止開發區實行特殊保護,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開發活動,將不適合居住和開發的區域、水源保護區域、森林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區域的居民逐步有序外遷。健全差別化的財政、產業、投資、人口流動、建設用地、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等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和縣域經濟考核評價制度。積極推動西雙版納州和玉龍縣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工作。制定和實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

二、構建空間治理體系

以市縣級行政區為單元,建立國土空間規劃、用途管制、差異化績效考核等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創新規劃編制方法,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的基礎上,統一土地分類標準,推動城鄉、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多規合一”和空間“一張圖”管理,建立定位清晰、層次分明、功能互補、銜接協調的空間規劃體系,規范開發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實施國土資源調查評價和檢測工程。提升測繪地理信息服務保障能力,開展地理省情常態化監測,健全覆蓋全省國土空間的監測系統。

第三十七章?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全面提升生態系統功能,推進重點區域生態修復,擴大生態產品供給,鞏固我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

一、構建“三屏兩帶一區多點”生態安全格局

構建以青藏高原東南緣生態屏障、哀牢山—無量山生態屏障、南部邊境生態屏障、滇東—滇東南喀斯特地帶、干熱河谷地帶、高原湖泊區和其他點狀分布的重要生態區為核心的“三屏兩帶一區多點”生態安全格局。推進迪慶州、廣南縣、勐??h和洱源縣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工作。

二、深入推進“森林云南”建設全力實施云南生態文明建設林業“十大行動”計劃。保護和培育森林生態系統,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和公益林管護,力爭將全部天然林納入保護范圍,對原始林、熱帶雨林等獨特天然林實行重點保護,在天保工程區繼續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抓好國家珍貴林木和儲備林基地建設。加強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體系建設和野生動物疫源疫病預警防控體系建設。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在生態脆弱區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推動陡坡地生態治理,加強防護林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干熱(暖)河谷、泥石流區、高寒山區、五采區等困難立地造林。增強森林碳匯功能,建立和完善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增強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積極探索橡膠生態化種植方式,調整優化森林結構,加強新造林地管理和森林撫育,完善森林資源經營管理體制。推進國家公園建設,加強資源整合,擴大國家公園試點范圍。

深化電力體制及電價改革,讓林區農民與城市居民同網同價,推進以電代柴。

三、提高濕地生態保護水平

建立完善全省濕地保護管理體系,以國際重要濕地、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國家重要濕地、省級重要濕地、國家濕地公園為重點,加強自然濕地保護力度,對退化濕地生態系統進行科學修復,逐步擴大濕地面積,恢復濕地生態結構和功能,建立濕地保護、監測和監管體系,全面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生態功能,加強濕地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積極探索九大高原湖泊退耕還濕占用基本農田的動態調整機制。

四、保護生物多樣性

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開展生物多樣性觀測站點建設,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與減貧示范,加強生物多樣性監管基礎能力建設。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重點領域、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建立以就地保護為主、遷地保護和離體保護為輔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重點做好國家重點保護物種、極小種群物種和地方特有物種的拯救、保護、恢復和利用,完善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強化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的建設與管理,改善野生動植物棲息地條件。加強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體系建設。強化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加大熱帶雨林等典型生態系統、物種基因和景觀多樣性保護。嚴防外來有害物種入侵和物種資源喪失,嚴格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建立健全我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法規體系。

五、加強水生態保護

以六大水系、九大高原湖泊等為重點,加速推進以保持水土、護坡護岸、涵養水源為主要目的生態保護。加大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實施河道生態治理。因地制宜實施地下水開發利用和保護修復措施。建立撫仙湖、洱海、瀘沽湖、萬峰湖和小灣電站庫區等良好水質湖泊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

六、強化重點地區生態治理

重點做好坡耕地綜合整治和以坡面水系工程為主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加強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從嚴控制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和山地災害易發區等區域的開發建設項目,限制或者禁止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產建設活動。積極推進長江、珠江等江河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繼續抓好石漠化綜合治理,改善區域生態狀況。

七、保護和發展生態文化

倡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充分挖掘、保護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推進生態文化創新。開發體現云南自然山水、生態資源特色和倡導生態文明的文化產品。推進少數民族聚居村鎮省級民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提高云南民族特色生態文化影響力。

專欄26?生態建設與保護重點工程

森林保護與建設重點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對全省天保工程區內15232萬畝森林進行全面有效管護,加強公益林管理和后備森林資源培育。熱帶雨林保護工程,保護森林面積860萬畝。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將我省25度以上坡耕地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將重要水源地15—25度非基本農田坡耕地納入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施范圍,實施陡坡地人工造林100萬畝。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繼續實施珠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爭取國家支持實施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三期工程。森林災害防治工程,在現有35個國家林業有害生物測報點基礎上再新建33個測報點,力爭使森林火災受害控制率控制在1‰,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4‰以下,無公害防治率達到85%以上。困難立地植被恢復工程,開展困難立地的植被修復,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完成困難立地治理390萬畝。碳匯林建設工程,開展森林碳匯造林試點,經營培育示范林100萬畝,碳匯林示范基地10個。森林經營工程,實施森林撫育1500萬畝;以低效商品林為重點,實施低效林改造500萬畝;以集約培育大徑級用材林和紅木類珍稀用材樹種為重點,建設國家儲備林1950萬畝。國家公園建設工程,積極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和建設,到2020年,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建設規范、管理高效且兼具云南特色的國家公園體系。

濕地保護重點工程。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退耕還濕工程,開展退化濕地恢復面積3萬公頃,新建國家濕地公園4個,自然濕地面積不低于42萬公頃,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45%。

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工程。開展國家和省級重點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和監測,加強保護地及管理體系建設,實施亞洲象保護工程和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行動。到2020年,建立極小種群及珍稀瀕危特有物種保護小區(點)15處,完成16個近地保護基地、10—15類物種100個健康遷地保護種群建設及5—7個極小種群物種回歸基地建設,使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受保護率達到85%。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建立涵蓋全省絕大多數自然生態系統和動植物物種的布局合理、類型全面、面積適宜、保護效果顯著的自然保護區網絡。到2020年,通過新建、整合和擴建,使全省保護區面積達到290萬公頃,國家級保護區數量達到21個。森林公園建設工程。建立一批示范森林公園,為公眾提供良好的森林游憩服務,發揮科普和生態文化教育等功能。到2020年,全省森林公園數量增至45個。生態服務型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工程。在各重點生態區加強人工增雨(雪)作業,建設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基地,建設氣象作業指揮服務平臺,健全生態服務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開展生物多樣性恢復試點示范,建立獨龍江等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減貧示范區。

重點地區生態治理重點工程。石漠化綜合治理重點工程。繼續實施納入國家規劃治理范圍的重點縣、市、區石漠化綜合治理,組織開展石漠化監測治理。水土流失防治重點工程。重點推動德欽縣等坡耕地、泥石流多發地、山洪易發地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到2020年,鞏固提高水土保持治理成果,治理程度達到75%以上。

第三十八章 加大環境治理力度

全面推進污染防治,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強化排污者主體責任,形成政府、企業、公共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實現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

一、切實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加快火電、鋼鐵、水泥、化工、有色金屬冶煉等重點行業大氣污染治理,開展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強化機動車污染治理,逐步淘汰黃標車。支持鼓勵昆明市及滇中城市群率先推廣和擴大使用電動公交車范圍。

二、切實改善水環境質量

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加強九大高原湖泊及重點流域水污染綜合防治,實施地表水質達標行動,強化水功能區管理,嚴格入河(湖)排污口監督管理和入河(湖)排污總量控制和監測。加大滇池、洱海、撫仙湖等九大高原湖泊以及金沙江、珠江、牛欄江和沘江等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環境綜合治理,到2020年,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縣城污水處理率達到90%,城鎮達到70%以上。重點湖泊、重點水庫等敏感區域城鎮污水處理設施于2017年底前全面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加大出境跨界河流環境安全監管。嚴格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強化飲用水水源應急管理。

三、切實改善土壤環境質量

推進土壤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劃定土壤環境保護優先區域及重點治理區,建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評估制度,加強砷渣、鉻渣等重金屬和危險廢物污染防治,推動重點地區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

專欄27?環境治理重點工程

大氣污染治理重點工程。實施重點行業脫硫、脫硝及除塵改造工程,20萬千瓦以上燃煤機組要實施脫硝改造,鋼鐵燒結機、球團設備要全面實施煙氣脫硫改造,現役新型干法水泥窯推行低氮燃燒技術改造,熟料生產規模在1000噸/日以上的生產線推行煙氣脫硝改造。實施鋼鐵、水泥、石化、有色金屬冶煉等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審核。

水污染治理重點工程。按照“一湖一策”的思路,實施滇池、陽宗海、撫仙湖、星云湖、杞麓湖、異龍湖、洱海、程海、瀘沽湖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綜合防治工程,積極開展環湖截污治污、生態補水及節水、入湖河道綜合整治、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態修復與建設、生態清淤等工程。實施金沙江、珠江、牛欄江、沘江等重點江河流域水污染綜合防治工程,開展地下水環境保護及污染修復,跨界、跨省河流水環境保護和治理,流域內工業水污染防治、區域水環境綜合整治、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飲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礦區污染治理與生態恢復、黑臭水體污染綜合整治等建設。

土壤污染治理重點工程。開展土壤環境基礎調查,實施耕地土壤環境保護,歷史遺留工礦污染整治,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和土壤環境監管能力建設等重點工程。

第三十九章 大力促進低碳循環發展

堅持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加強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資源節約,深入推動全社會節能減排,推動資源利用方式向集約高效轉變,構建資源可持續利用體系。

一、持續推動重點領域節能減排

發揮節能與污染物減排的協同促進作用,加強重點用能單位和減排單位管理,強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審查制度。嚴格按照國家下達的能源消費總量、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等指標,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核,對年度考核不合格或未能完成任務的地區實施建設項目環評區域和行業限批。加強工業、交通、建筑、公共機構、商業、農業等6大重點領域節能工作,開展重點用能單位節能低碳行動,實施能效“領跑者”制度和環保“領跑者”制度。強化結構減排,細化工程減排,加強管理減排,繼續削減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實施能量系統優化、節能產品惠民、合同能源管理等重點節能工程,以及電力、建材、有色、冶金等重點工業行業和城鎮生活、農業等重點領域減排工程,確保節能減排目標順利完成。

專欄28 節能減排重點工程

傳統產業能量系統優化工程。在重點耗能行業和企業,通過系統優化設計、生產工藝升級、技術改造和改善管理,采用系統優化軟件或先進控制技術,提高系統綜合用能效率。

燃煤工業鍋爐(窯爐)改造工程。采用節能環保新技術、新型循環流化床鍋爐、燃生物質鍋爐等技術和裝備,改造替代一批工業鍋爐(窯爐)。

煤層氣發電工程。開發地面煤層氣,抽采地下采空區、廢棄礦井和井下瓦斯,實施一批瓦斯發電工程?!笆濉逼陂g,全省煤層氣和煤礦瓦斯抽采量實現4.1億立方米/年,利用量實現3億立方米/年,瓦斯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2.4萬千瓦。

建筑物太陽能光熱利用工程。實施太陽能光熱建筑一體化應用、太陽能采暖及太陽能光熱空氣源熱泵應用等建筑物太陽能光熱利用示范工程,鼓勵城市房地產開發使用太陽能空調、太陽能熱水器技術。

合同能源管理推廣工程。在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等領域,“十三五”期間,每年實施30個合同能源管理項目。

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按照國家補助標準,選擇能效等級l級或2級以上的10大類高效節能產品進行推廣。在城市及農村積極推廣符合國家財政補貼標準的節能汽車。

電機、變壓器能效提升工程。全面淘汰落后電機、變壓器和用電設備,大力改造低效電機和用電設備,積極推廣高效節能電機、變壓器、風機、泵、壓縮機和傳動系統等。

主要污染物減排工程。實施工業企業、農業面源、城鎮生活等水污染物減排工程,電力行業煙氣脫硝,冶金、建材、有色、焦化等非電力行業脫硫、脫硝等大氣污染物減排工程。

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加快構建循環型工業、農業、服務業體系,提高全社會資源產出率。加強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設,實行垃圾分類回收,開發利用“城市礦產”,推進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林廢棄物以及建筑垃圾、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廣再制造和再生利用產品,鼓勵紡織品、汽車輪胎等廢舊物品回收利用,推動重要資源循環利用工程。推進尾礦、有色冶煉渣及工業石膏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加強普洱市、曲靖市、易門縣、祥云縣等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縣)和普洱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建設,推進資源綜合利用“雙百工程”建設,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化改造。

三、加強資源節約高效利用

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調整用地結構,推進工業用地節約集約化,優化新增建設用地管理,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嚴格控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規模,推廣應用節地技術和模式。有序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和低丘緩坡土地開發利用,推進建設用地多功能開發、地上地下立體綜合開發利用,盤活農村閑置建設用地。加強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和礦產資源深加工,提高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

四、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主動控制碳排放,有效控制電力、鋼鐵、建材、化工等重點行業碳排放,通過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濕地碳匯等手段,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建立全省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考核體系、重點企(事)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制度、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和分解落實機制。落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工作,推動碳排放權交易工作,支持和鼓勵林業碳匯國家核證自愿減排交易項目。建立碳排放認證制度,推廣低碳產品認證。強化云南氣候變化科學研究和監測能力,提高水資源、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城市等領域適應氣候變化水平。扎實推進國家低碳試點建設,積極開展低碳產業園區、社區、城鎮等示范項目建設。

五、倡導勤儉節約的消費方式引導民眾樹立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居住的觀念,促進全社會形成環保、節儉、健康的綠色生活方式。力戒奢侈浪費,制止奢靡之風。在生產、流通、倉儲、消費各環節落實全面節約。深入開展反過度包裝、反食品浪費、反過度消費行動,推動形成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

第四十章 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建立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引導、規范和約束各類開發、利用、保護自然資源的行為。

一、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對全省范圍內的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等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一確權登記,明確國土空間的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監管者及其責任。建立權責明確的自然資源產權體系,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

二、加強資源環境生態紅線管控

對能源、水、土地等戰略性資源消耗總量實施管控,強化資源消耗總量管控與消耗強度的協同。設置大氣、水和土壤環境質量目標,并與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相銜接。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加強統計監測能力建設,完善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機制,將各類經濟社會活動限定在紅線管控范圍以內。

三、完善生態補償制度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建立健全有利于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國家公園、濕地公園等保護地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探索建立橫向和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完善生態保護成效與資金分配掛鉤的激勵約束機制。建立和完善反映市場供求狀況、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完善土地、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推行市場化機制,推動用能權、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等交易,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四、建立健全環境治理體系

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落實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健全環境信息公布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區環保機構。加強環保督察巡視,嚴格環保執法。

五、完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

建立生態文明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健全差異化政績考核制度,探索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建立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

責任編輯:鮑江平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18禁| 九色国产在视频线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亚洲精品| 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 国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1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jk制服| 日韩精品在线观看| 香蕉伊思人在线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网址天堂|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川|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播放| 狠狠精品干练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软件|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仓本 | 国产精品视频色拍拍|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三区| 国产美女久久精品香蕉69| 中文精品99久久国产|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三级在线电影| 水蜜桃精品一二三| 久久99热国产这有精品|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青草天美|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久久国产精品一国产精品金尊| 18精品久久久无码午夜福利| av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99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免费| 午夜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国产A∨免费精品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coent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蜜芽| jizz国产精品jizz中国|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